为促进本院师生对中国化的“上帝观”有更深入的思考,努力促进中国化神学思想体系的建设,本院图书馆特邀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纪建勋教授于4月15日晚在本院大礼堂副堂作“中西文化中的‘上帝观’”主题分享。本期读书会由我院谢宏老师主持。

读书会于19:30开始,谢宏老师介绍纪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之后,纪教授就开始了精彩的讲座。纪教授认为文学研究需跨学科视角,扎实的研究须涉及历史、哲学、宗教等多领域。尤其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视野不可或缺。纪教授进一步指出欧洲文学呈现跨语言、跨国界特点(从希腊到多国演变),而中国文学始终围绕汉语体系发展(诗经至小说一脉相承)。这种差异源于东西方文明发展路径不同——华夏文明五千年未中断,宗教在文化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宗教中国化”政策与佛教本土化历史经验呼应,研究者应深入探讨宗教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范式变革经验。

纪教授接着谈到,我们应对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充满信心,因儒家思想具备包容性,能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同理,华夏文化需与基督教对话来丰富自身。纪教授指出,学界常将中国基督教发展划分为唐、元、明清等阶段,但易导致研究局限。他建议采用跨阶段视角,结合文化传承进行研究。例如“天主”译名问题,需考证该词在基督教入华前是否存于典籍,这涉及文化比较与冲突。纪教授举了若干例子,如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将“天主”对应华夏“上帝”,并创造性译为“大父母”,这触及到儒家的核心概念。又如传教士罗明坚的《新编西竺国天主实录》通过引入“西竺国”概念,试图将天主教义与中国佛教文化相融合。纪教授又指出中国最早的上帝译名是“了无私”和“廖师”,他认为这两个译名与粤语和佛教文化及儒家文化都有关系,而后来被广为采纳的“天主”一词不仅关联华夏民族的地天崇拜,更与儒、佛、道三教密切相关。道教典籍可见天主的表述,佛教和儒教在《史记》《汉书》中亦有记载。明末时期,天主说法已广泛流行,其人格神内涵被各教派采用,甚至影响民间文字书写。纪教授通过一系列的论述和举证,表明研究应立足传统,挖掘跨文化资源,避免仅聚焦翻译准确性。他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包括通过微观的词汇来探讨宏观上的文化互动,如通过“天主”二字揭示东西方思想交融。纪教授指出,在上帝译名的问题上,明清时期基督教的中国化尤其是基督教神名的中国化是相当成功的。既然基督教神名的中国化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把中国传统信仰的两大本根“帝”与“天”都进行了颠覆性地成功“借用”与“改造”,那么今天的基督教中国化就需要我们更加努力进行文化上融合。


在纪教授分享结束后,同学们通过提问与纪教授继续探讨相关问题,纪教授也予以认真详细的回应。最后,在场师生们以热烈的掌声向纪教授的精彩分享致以感谢!
(院图书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