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6日晚6时20分,第七十二期博雅读书会在图书馆四楼博雅斋准时开始。本次读书会所邀讲员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长聘体系副教授高源博士。高博士以“红楼梦哲学:儒佛道三教视阈下“情”的对话结构”为主题作了精彩的分享。本馆陈永涛老师主持本期博雅读书会活动。
高博士先抛出两个问题来激发同学们对于红楼梦中的哲学与宗教学进行思考,这两个问题分别是:(1)《红楼梦》究竟是一本什么书?(2)对《红楼梦》的哲学/宗教学”解读是否具合法性?随后,高博士就“新红学”与《红楼梦》哲学价值批判进行阐述,高博士指出在20世纪的新红学研究中,《红楼梦》一般被作为史学与考据学的材料加以研究,其思想价值时常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对《红楼梦》本身价值的质疑已成为上世纪新红学研究中的重要公案,在批评者当中,就有胡适、苏雪林、俞平伯、陈寅恪等人,他们对于《红楼梦》的批评大体上可以总结为见解平淡、结构散漫。事实上,在清朝中晚期就已有学者对《红楼梦》的思想见地和精神价值提出了质疑。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博士和同学们进一步探讨“《红楼梦》的性质”并考察“《红楼梦》哲学”概念何以可能。高博士指出,虽然“《红楼梦》哲学”这一术语虽然很晚才有,但把《红楼梦》作为“悟书”来进行诠释和评价的做法在它形成和早期流传时即已有之。但是清人将《红楼梦》视为“悟书”的评注在新文化运动和民国时期渐趋消匿,代之而起的是对其哲学思想和价值的探索。典型的如王国维、陈悦、牟宗三、唐君毅等,都曾试图从儒家、佛教、道家亦或革命思想视角来看《红楼梦》的哲学价值精神。正如王国维所揭示的“哲学-宇宙-文学”的次序:“《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精神亦即存乎此。”而在《红楼梦》哲学主旨和核心范畴的争论中,持“空”与持“情”的观点最为激烈。
在“空”与“情”的争论中,高博士认为,“情”应为《红楼梦》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但其并不意味着与“空”“理”“梦”等儒佛道三教范畴完全冲突,而是在小说语境中与这些核心概念产生对话结构。在“情-空”“情-理”“情-梦”对话基础上,《红楼梦》首回即点出全书“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旨归。
高博士以《红楼梦》展现了以“贾宝玉”(“真事隐”)的精神嬗变和“石–玉–石”结构上“情”的纵向复归(隐喻/映射“三位一体”基督教神学)这双重结构路径探索《红楼梦》的哲学思想。高博士由此提出以“情”问题为核心来融摄儒佛道的思想资源并实现三教重要范畴在小说视阈下的论域转换,从而使三教冲突的价值观在特定的小说语境中得以融构并呈现独特的“情”哲学形态,表明《红楼梦》作为一部“悟书”,是根植于中国传统儒佛道三教理论基础上的小说形式的哲学表达。
高博士最后总结道,《红楼梦》哲学不仅回应了中国古代哲学长期隐匿的尚情主义的传统,也拓延了宋明理学以降的传统论域,成为明清情思潮语境中新哲学的开掘。这为《红楼梦》置于中国哲学儒佛道三教互动视阈下进行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最后,在提问环节,参加读书会的同学踊跃提问,高博士对所提问题一一认真作答。
(院图书馆供稿)